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三农要闻 农村经济 农村政治 农村文化 发展实验 实验基地 域外经验 农村发展数据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徐勇 >> 正文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的逻辑和方向
2011年09月05日 | 作者:徐勇 | 来源:《学习时报》2010-12 | 【打印】【关闭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

 第一是民主是跟着利益走的。村民自治制度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推广以后,在许多地方还是流于形式。可以说,它处在一个制度空转的时期。制度如果长期空转,它的动力就不足了。近些年,我们看到有些地方,特别是土地流转、林权改革比较深入的地方,村民自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也就是说有了农村资源带来的利益,特别是农村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而这个价值关系到现有农村每个成员的利益,村民自治因此有了新的动力。这么大的利益,如何去分配,村民非常关心。

第二是乡村的公共事务越来越多。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乡村公共事务由过去比较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说,现在农民需要办很多证书,这就体现出公共事务的复杂化。

第三是在以上背景下,对公共利益的关注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后,国家的各种各样的补贴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关心村庄的公共利益,关心怎样去实现它、维护它。

第四是公共权力介入社会生活越来越深。过去公共权力基本没有进入村庄,但是随着农村资源利益越来越多,权力介入也越来越深。在农村基层,农民最关心两个人,第一个关心的是中央的总书记,第二个关心的是村庄的书记。总书记管的是大政方针,村书记直接涉及的是身家性命。在某种程度上,他关心村书记比总书记还强。公共权力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到农村生活当中去,而且往往是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出现的。那么怎样代表公共利益呢,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治理困境。也就是,公共利益理论代表者和实际代表者之间的差距。

第五是农民的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强。大家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就有着强烈的公平意识。近百年来,现代的民主意识又日益深入到农民的生活当中,所以他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强。这个要求如果达不到,他就会以上访上告的方式来表达。可以说上访是治理困境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治理创新的动力和压力。我注意到,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上,有一个“京广线现象”。沿着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上,政治生活特别丰富,最高领导人往往从京广线出发,沿着这条线发表重要指示。如河南过去的政治就非常丰富、发达,像人民公社的诞生。为什么往往出现在京广线上呢?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实施政治行为。河南辉县为什么12年前就搞村务公开?道理很简单,当时老百姓为了表达政治意愿可以连夜将拖拉机开到北京天安门去。现在有了动车组,去北京更容易。我们的治理困境与政治信息的接受有关系。这条线上的农民,他们比较活跃。现在农民可以迅速接受信息,并以某种形式进行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破解治理困境呢?光靠围追堵截,只是一时的稳定,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制度创新。村务公开就是制度创新的形式之一。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在不断深化

 

概括来说,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断深化表现在五大建设上。

第一大建设就是制度建设。中办国办发布了一个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文件,这就给村务公开定了一个基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就是规定了村民的五项权利。就是说,村务要不要公开不是主政者的主观行为,而是农民的一项民主权利,所以必须要公开,这叫知情权。这是整个村务公开的法理基础。但农民应该知道,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能知道,所以就有了组织建设。

第二是组织建设。虽然我们有了制度,但制度在墙上,怎么使墙上的制度进家入户,就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劳动者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和强大的资本组织力量相博弈。近百年来,中国的一个特点就是: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这是一个基本的背景。为什么地方政府只有招商引资,很少有招工引人?就在于资源的不均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维护。怎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呢,只有组织起来。农民要使村务公开这项制度由文件变成现实,也要组织起来。比如河南中牟县发明的“家庭联户代表制度”,某种程度上,它的价值不亚于当时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特点在于“分”。就是农民实行分户经营,这样就把过去组织化的整体分化为一个个的个体。个体经济上有活力,但政治上是无能力的。因为个体的参与对于组织化的制度来讲,往往是软弱无力的。如果以组织化的形式参与,就可以促进村务公开。

第三是技术建设。任何一项民主制度,都需要技术的手段来实现。恰恰在农民当中,民主技术是最落后的。他缺乏达到目的的手段。特别是很多的制度创新,往往是靠技术创新来率先突破的。制度创新非常不容易,它背后有利益的刚性结构。所以制度直接突破非常不容易。而在中国,往往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带动制度创新。

第四是能力建设。有了先进的手段、先进的技术,但是没有能力还不行。很多地方制度有了、技术也有了,但是农民最基本的民主能力却没有。如实行民主就要开会。怎么开会呢,农民开会要么是鸦雀无声,要么是吵吵闹闹,表现出两极。所以孙中山先生讲,民主要从开会做起。农民开的会也不少,过去开会,现在也开会,而真正的农民自我表达、自主表达的能力还非常有限。所以,要加强对农民的民主培训,这是民主学步。从最基本的步伐开始学起。否则的话,民主永远到不了田野上。

第五是配套建设,也是最难的建设。我们很多事情都是从农民最关心的基本利益做起,但很多事情不是基层能够解决的,而需要更上一级来适应基层的要求和变动。民主需要往上延伸,需要配套建设。四川的白庙乡在实行乡镇政务公开以后,把别人到他那里吃个饭,也公开了,以后就没有人敢到他们那里去了。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村务公开只是一个基点,通过这一基点,然后反推上去,要求更上一级进行政务公开、规范运作。但是这更不容易。

要在中国实行民主化治理,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从基层和地方创新做起。我曾有幸受民政部委派,到中南海跟政治局讲解基层民主政治,总书记最后做了讲话,有两个意思我到现在还记得非常牢。一是民主是跟着利益走的,利益延伸到哪里,民主就扩展到哪里;二是中国的改革从基层开始,先有基层和地方创造了好的经验,再上升到好的政策;好的政策实行若干年后,再法律化上升为好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