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讨论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并对30年前开始的农村改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任何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都需要创造者以极大的勇气进行率先突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则是由安徽开始。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始自于安徽,并得以演化为一场席卷整个中国的改革大潮?这可以说是三方面力量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来自于农民的创造。自1950年代实行集体经济开始,农民就一直要求和探索能够将生产与收获直接结合的生产经营形式,“包产到户”得以兴起。20年后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是这一要求和探索的延续。其次是地方和基层干部的探索和支持。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以浙江省永嘉县的领导为代表,根据民情,顺应民意,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形式,支持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的要求。20年后的安徽省小岗村的创造也直接得力于安徽省领导人的积极支持。再次是中央宏观政策的变化。从1950年代开始,以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为代表的中央决策者就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体制,提出“包工包产”的思路。1960年代初期,安徽等地兴起的“包产到户”做法得到相当多数的中央高层领导的支持。邓小平的“猫论”更是由此而来。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包产到户一直受到压制,三起三落,数次夭折,相当多数的人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二十多年后,小岗村星星之火,得以燎原,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宏观政策的变动以外,相当程度取决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率先倡导和积极支持。
万里在农村改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有不少论述。但是,本刊所发表的重点长文《万里与农村改革的“政治”》则极具特殊价值。该文作者曾经参与《万里文选》的编选工作,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该文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材料。更重要的是,该文从政治和理论的高度探索了万里改革行为背后的政治逻辑。万里历经政治风云,饱受政治冲击,之所以能够率先探索和积极支持农村改革,除了共产党人一般具有的无私无畏的勇气以外,取决于他对“政治”的拨乱反正理解。在相当长时间里,政治被简单化为阶级斗争,突出政治就是要抓阶级斗争,由此将阶级斗争的根源和目的———经济利益虚化了,将政治与经济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将社会主义与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万里能够自觉倡导和积极支持农民的改革要求,关键是他能够冲破流行已久的“政治”的束缚,确立了他自己以人民利益为目的的“政治”。他说:“只要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没有饭吃,就是最坏的政治。”“把人民生活、人民的民主权利放在第一位,这叫不叫政治?这才是最大的政治嘛!”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政治胆识和理论勇气才能说出来的话,与今日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精神是多么一致!
农村改革没有结束,还需要继续深化。当今的农村改革,除了继续巩固着眼于“包”的改革成果以外,还要着眼于“流”,即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是新的探索。本栏目发表的另外两篇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很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