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服务型政府确立为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张立荣主编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系列成果》(以下简称《系列成果》)丛书(共6分册、200余万字),适应这一时代诉求,紧紧围绕如何全面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构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着力研究和回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服务型政府为何建设、建设什么、如何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系列成果》丛书的主要内容
《系列成果》丛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条主线”、“三大问题”和“五个领域”。“一条主线”是指该丛书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条主线展开。“三大问题”是指围绕上述主线,该丛书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关键性问题,即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五个领域”是指该丛书重点研究的五个论题,即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进程和经验、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我国服务型政府理论模型和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展示——以公务员、乡村公众、城市公众及学者专家为调查对象》(以下简称《数据统计》)一书,是问卷调查成果的集中展示。该书利用数据表、统计图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国公众对服务型政府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状况的主观认知。《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模型、标准体系及建设纲要——基于“5×1”系统权变模型的探索性研究》(以下简称《建设纲要》)一书,运用系统权变理论的相关工具,探索性地构建了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系统权变理论模型,继而提出了我国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并以其为依据,提出了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纲要(建议稿),从而系统、深入地回答了“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和“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问题。
《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以下简称《服务三角》)一书,以“服务三角”模型为框架,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建设标准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当代中国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基于社会公正的视角》(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一书,阐述了社会公正取向下的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程序,以及评估指标设计与筛选的思路和方法,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可行的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当代中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鄂赣两省的调查与分析》(以下简称《服务能力》)一书,运用结构方程等科学的量化工具,对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模型以及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将学术界通常做一般性宏观研究的公共服务能力这一主题推向具有可操作性的微观研究。《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基于服务需求复杂性的一项探讨》(以下简称《西方公共服务》)一书,放眼世界,基于公共服务需求复杂性,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的理论困境与实践状况,在找寻变革规律和走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的理论模型。既进行深入的理论开掘,又直面当前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既系统剖析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问题,又多维透视城乡基层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问题;既注重构思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战略,又着力探究公共服务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
二、《系列成果》丛书的方法创新
通观该系列成果,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高度协同,跨学科研究扎实到位,尤以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为其突出特点。
一是扎实的、规范的实证研究。在开展实地调查之前,课题组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以确保实证研究的规范性、有效性,包括进行理论、资料准备及专家、部门咨询,编制《调查问卷》、《座谈访谈提纲》、《资料收集清单》以及《问卷调查工作手册》,进行预调研并修正调查问卷和提纲等。在此基础上,课题组采用规范的分层抽样法来选择调查地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遵循“大样本”和“广覆盖”的原则,在我国的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选择广东、江苏、湖北、江西、广西、吉林等6个省(区),每个省份抽样2个市,每个市抽样2个县,每个县抽样2个乡镇,每个乡镇抽样2个村。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座谈、访谈以及个案追踪研究,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更为可贵的是,课题组对调研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登录、统计、展示和分析,对收集的文本资料进行了电子化处理,创建了“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地方治理研究数据库和案例库”。
二是开拓性的、卓有成效的量化研究。丛书中的《服务能力》一书严格遵循实证研究的范式展开,从理论基础、模型建构与假设陈述、研究设计、研究模型的检验、实证研究的结论与讨论到研究总结及政策建议,如若撇开研究结论本身的价值不论,则堪称公共管理学界乃至政治学界实证研究的典范。其中,作者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完整地应用于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委实开了公共管理学界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拓新价值。丛书中的《指标体系》一书是量化研究的又一典型作品。作者在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证遴选、效度与信度检测以及实证检测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应用了层次分析以及相关统计分析等量化研究的方法,大大地增强了其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切实的、创造性的跨学科研究。丛书中的《建设纲要》一书引入管理科学中的系统权变组织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5×1’系统权变模型”,并以此为工具,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环境超系统、目标与价值系统、技术系统、结构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析和探究,提出了“中国服务型政府标准”及“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纲要(建议稿)”,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到性和创新性的思路、见解和观点。丛书中的《服务三角》一书则引入管理学中现代服务管理的“服务三角”模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系统、公共政策系统、平台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系统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研究。由于应用了新的研究模型,使其研究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既抓住了关键问题而不面面俱到,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对策亦具有新颖性和可行性。除此以外,丛书处处可见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及知识的应用,可谓是跨学科研究的成功之作。
三、《系列成果》丛书的学术贡献
就总体而言,我国公共行政学领域,基于科学方法的实证研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系列成果》丛书评介在实证研究中,科学方法的普遍运用也很不足,存在着理论预设不足、长时段跟踪调查研究不够、科学规范不够、理论提升不足、数量分析不够等问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目前我国公共行政学大量使用的规范研究方法在总体上也缺乏质量,因为真正的规范研究同样需要遵循严谨、科学的学术规范,而我们不少所谓的规范研究事实上只是不严谨的学术研究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系列成果》丛书所作的以下努力尤为可贵:
一是方法运用的自觉。即丛书自觉地进行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而且这种实证研究不满足于简单的数字比较和比例描述,而是进行深度的统计分析和科学的计量模型构建,并且尝试着将数学方法引入研究之中,力图创建“变量定义→模型构建→假设陈述→实证检验→结果分析→提出建议”的公共行政问题研究范式,较为有效地解读了中国本土的公共行政现象,更为科学地揭示了中国本土的公共行政规律。
二是新思想的生产。即丛书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与严谨的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服务型政府是什么、为何建、如何建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具有丰富思想含量、学术意蕴和开拓价值的新命题、新概念和新见解,如“服务型政府的‘5×1’系统权变模型”、“公共服务体系三角模型”、“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一性四维’动态模型”、“服务型政府的深层理念是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政府提供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是其法定义务,公民在一定范围内享有公共服务请求权”、“将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状况和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评估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首要标准”,等等。《系列成果》丛书所作的上述努力和贡献,对于公共行政学界拓展和深化服务型政府论题的理论探索,提升和彰显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品质,破解和克服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四、《系列成果》丛书的应用价值
《系列成果》丛书秉持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旨趣,在进行精细深入学理开掘的同时,注重回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进行管用好用的对策探寻。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建议构建。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在深思熟虑、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目标的科学定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我认为,当下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如何真正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如何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如何切实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等。《系列成果》丛书直面这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政策建议。有些政策建议已被中央和地方有关党政机关采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是操作方案设计。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既要解决政策取向定位问题,也要解决操作方案设计问题。有鉴于此,《系列成果》丛书立足国家层面,本着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政府积极作为与社会全面参与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精神,从操作角度设计和编制了“中国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纲要(建议稿)”、“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标准”、“基于社会公正视角的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公民本位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方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