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三农要闻 农村经济 农村政治 农村文化 发展实验 实验基地 域外经验 农村发展数据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董江爱 >> 正文
 
    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2012年06月14日 | 作者:董江爱 霍小霞 |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 【打印】【关闭

  资源型县域是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类型。资源型县域有充足资源作为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但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却面临着自然条件差、人文环境差、地质灾害多等困境,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收益小、灾害治理成本大、整村迁移缺乏整体规划、农民就业难、重新村建设轻农民培训等问题。城镇化滞后和新农村建设偏离城镇化方向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快速推进城镇化是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一、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大而收益小。资源型县域的政府和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资源型农村投资最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硬化道路、绿化村庄、美化环境等,但许多村庄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子女异地就读等原因,受益的人非常少,大量的设施被闲置或不能充分使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第二,灾害治理投资多而收益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矿产资源长期的掠夺式开采和粗放式经营,导致资源型县域农村地质灾害频率加大和程度加深,由此造成的村矿矛盾和村企纠纷也随之增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矿产企业的经营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地质灾害也由此成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地方政府在灾害治理中花费了巨大成本,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农村的问题,难以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第三,整村迁移缺乏规划。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产权制度的确立,在规范企业开采和经营行为的同时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资源经营自主权和自由权。由于地质灾害治理成本很大,以及由此导致的村企矛盾和矿民纠纷对资源开采和经营阻力大,许多企业采取一次买断的方式,把涉及的村庄整村迁出矿区;有的采取一次性付给农民迁移费由村民自行解决的方式; 有的采取企业出资为村民盖楼并组织农民搬迁的方式,但无论哪种迁移方式,都没有县域视野下的统一规划,也没有城镇可以容纳这些需要整村搬迁的农民,村集体或企业只能在县里、镇里或邻村买地盖楼,或在本村受采矿塌陷威胁较小的地方重建新村。更重要的是,整村迁移只解决了农民居住的问题,而没有解决农民离开土地后的就业问题,导致农民陷入了失地又失业的境地。

第四,重表面形式轻实质内容。资源型县域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由于资源丰富和资金充足,一些领导在新农村项目设计上仍然以政府的政绩需求为依据,投资巨额资金为农民打造新村,一些建设项目农民并不需要,也不欢迎,有的项目甚至劳民伤财。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轻农民培训、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软环境建设的问题。

二、资源型县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

缩小城乡差距及协调城乡关系对缓和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布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新农村建设置于国家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有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从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迁移或者把适合聚居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和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转变。城镇化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的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体现。

资源型区域由于资源开采而遭遇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带来的区域发展衰退引发的“资源诅咒”等发展难题,矿区农民由于受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威胁,必须从农村转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这就要求资源型县域集中力量投资城镇化建设,为农民向城镇转移提供条件,而不能把资金投资到成本大而收益小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所以,资源型县域应该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其城镇化发展思路中考虑,处理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资源型县域在以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许多资源型县域的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重新农村建设而轻城镇化建设。这主要是由制度安排、政策偏向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等因素造成的。

从制度安排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村镇规划属建设部门管理,新农村建设则属农业部门管理,其项目分属省级多个单位管理,结果是政出多门,具体表现为: 城镇化建设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农民向城镇集聚,并通过农业人口的集聚,实现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新农村建设却大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坚守农村提供条件,同时也为农民离开农村向城镇转移制造了障碍。

从政策导向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看,资源型县域重新农村建设轻城镇化建设,导致城镇化严重滞后于新农村建设。表现在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中,就是资源型县域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村庄内部的基础设施中,而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从新农村建设的结果看,由于资源型县域将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在成本大、收益小的农村而不是成本小、收益大的城镇,村庄内部的建设项目仍然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与农民转变相关的软实力和软环境建设,因此资源型县域的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镇化进程。

第二,新农村建设重基础设施建设而轻软环境建设,致使农民不愿进城、不敢进城、不能进城。

资源型县域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村庄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坚守农村提供了条件,是对资源的浪费。政府在不适宜生存的村庄投资的越多,把农村建设的越好,农民就越是不愿意离开。

资源型农村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农民培训和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对需要转移的农民进行非农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也忽视了对需要转移的农民进行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农民缺乏在城镇定居生活的能力、信心和勇气,不敢完全离开农村,

另外,由于没有考虑资源赋存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和出路,大量投资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对支持农民进城的软环境建设相对不足,没有解决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流转、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问题,使得农民失去土地和生存空间后承包地和宅基地难以流转,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处于失地又失业的艰难境地,导致农民不能离开农村进城定居。

三、快速推进城镇化是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1.制定科学的城镇规划和产业规划。针对上述问题应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的有益经验,制定科学系统的适合县域的城镇发展规划,先根据人口状况、资源状况和工业化程度确定县城发展规模,再根据县城规模并按照3 ~ 5 万人的小城镇规模确定县域的小城镇数量及区位,然后根据各小城镇的规模和区位确定其可以辐射的中心村数量和规模,形成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的城镇化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县城、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内部建设做出详细规划,提高资源型县域的城镇化水平。同时,要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工业化发展需求做好产业规划,因为城镇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而工业化是资源型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

2.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采取公共财政、企业资助、社会集资、招商引资等多种筹资渠道,加强县城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设施,提高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水平,增强其吸纳农村人口、辐射农村的综合功能,发挥其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作用,为资源型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小城镇流动营造良好环境。还要采取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加强城镇的产业发展,为农民移居城镇后的就业或创业创造条件。同时,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城乡关系,使城镇化、工业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创造有利条件。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形成中心区与边缘区( 县城与小城镇、小城镇与中心村) 之间相互依存的机制,使中心区通过吸引边缘区的资本和劳动力增强其累积效应及其对边缘区的极化作用,并通过其产业关联效应向边缘区创新扩散和信息传播带动边缘区的经济发展。

3.以城镇化需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根据资源型县域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转变和培养农民的城市文明意识和城市生活方式。同时,注重把具有区位优势、良好工农业基础和地质灾害较少的村庄作为中心村,直接纳入县域城镇化建设的综合规划中,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标准建设,让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应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和企业对口支援等手段,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资源型农村向中心村集中创造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偏远落后的农村居民向中心村转移。

4.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资源型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的过程实质是农民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也是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寻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机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宅基地、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农民流动消除各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也为农村宅基地的“退居还田”和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供条件; 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培训,为农民转化消除个人素质方面的障碍; 通过发展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张红宇. 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 2005,( 9) .

[2]张复明. 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 2011,( 6) .

[3]石忆邵. 中国农村小城镇发展若干认识误区辨析[J].城市规划,2002,( 4) .

[4]高俊才. 稳步推进城镇化扎实建设新农村[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 .

[5]蔡肪.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

[J]. 中国农村经济, 200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