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个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的收益,简言之次优方案的收益就是已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是种植粮食而放弃经营其他经济作物、其他产业的收益。要准确衡量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必须从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着手逐项分析。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耕地和资金。分析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就必须比较劳动力种粮与务工收益,耕地种粮(即粮食生产)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及农业资金用来种粮与用来进行其他投资的收益。从耕地来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放弃经济作物生产的机会成本;二是放弃饲料作物生产及从事养殖业的(淡水养殖和畜禽养殖)的机会成本。从劳动力和资金来看,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就是农村劳动力和资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益。笔者就从上述二个方面(三个要素)研究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最后对粮食生产经营高机会成本的现象进行政策解释。
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耕地,耕地种粮的机会成本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将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耕地种粮的机会成本。首先分析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纯收益,然后再分析两者的比较收益,最后用两者纯收益的差额比较机会成本。
从主要农产品的纯收益来看(见表一)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粮食亩平纯收益逐年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较大。1995年至2002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的亩平纯收益下降了77.02%,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分别下降了70.64%、93.27%、66.86%。2003年粮食收益因为价格上涨,收益有所上升,但仍然只有1995年的41.86%。二是粮食亩平纯收益较低。2002年三种粮食亩平纯收益仅有54.28元,只比甘蔗的亩平纯收益稍稍高点,2003年虽然价格上涨收益增加,但边际收益并不大,反而被甘蔗反超,与表中所有的经济作物的收益都要低。小麦亩平纯收益最低,2000年开始小麦生产甚至出现亏损,2000、2001、2002年的亩平纯收益分别亏损32.47元、10.43元和10.22元,在所有农产品(粮食与经济作物)中收益最低,2003年虽然扭亏为盈,但是净收益少得可怜,亩平只有19.05元。玉米收益仅高于甘蔗和甜菜,稻谷收益相对较高,但是也只比甘蔗、甜菜和油料强点。
注:1、三种粮食指稻谷、小麦和玉米,二种油料指油菜和油茶;2、资料来源于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253至273页、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259至281页。
按照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厄尔•O•黑迪的理论,“如果给定其他资源的经营水平,且特定资源的这个比率小于(或大于)1,那就表示在当时的价格条件下这种资源用得太多(或太少)”,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收益与机会成本之比大小(或者小于)1时,在该产品或者该产业上配置的资源就少了(或者多了),需要增加资源投入,当比率小于1时需要减少资源配置,两者之比等于1时,资源配置实现均衡。只有所有的经济作物的边际替换率相等时,资源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所谓边际收益就是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益。由于资料收集问题,我们无法获得农业生产边际收益的相关资料,只好用平均成本代替边际成本。采取这个折衷的方法,虽然很难准确的对比资源配置的优劣,但是资源配置大体的趋势还是相同的。1995年至2003年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整体上看,粮食生产比较优势逐步下降;二是与部分经济作物相比,粮食生产丧失了比较优势。
稻谷,1995年纯收益(本文亩平纯收益与纯收益混用,下同)与花生、油料、烤烟和桑蚕收益比均大于1(见表二),优势比较明显,稻谷与棉花、苹果、甜菜和甘蔗的收益比小于1,劣势也较明显。2002年稻谷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稻谷只对油料、甘蔗有微弱的优势,收益比分别为1.12和1.86,而且与1995年相比,优势明显下降。2003年稻谷还是对油料和甘蔗有比较优势,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都是比较劣势。这表明耕地种植稻谷已经没有比较优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稻谷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应该减少种植面积。
注:1、边际收益与机会成本比=甲农产品的税后亩平收益/乙农产品的税后亩平收益;2、根据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253至273页、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259至281页的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玉米,玉米的情况比稻谷更差。1995年玉米与花生、油料和桑蚕的收益比大于1,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与其他经济作物收益比都小于1,处于比较劣势位置。2002年玉米对甘蔗的收益比为1.51,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花生、油料和桑蚕已经由比较优势转为比较劣势。玉米与其他经济作物比较劣势的程度进一步加大,其中,与苹果和棉花的比较劣势最大,收益比分别为0.27和0.17。2003年玉米价格上涨,虽然玉米对甜菜的比重达到了1.1,但是玉米对棉花、油料、桑蚕、甘蔗、苹果的比较优势全面下降。这表明玉米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在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玉米生产面积,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
小麦,小麦的情况最糟。1995年以来,小麦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比就小于1,2002年收益比仍然小于1,而且2000年至2002年小麦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比都是负数,比较劣势更加显著。2003年虽然小麦的亩平收益已经由负转正,但是小麦的比较劣势仍然非常大。这就表明,小麦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必须将生产小麦的资源转移出去,减少小麦生产面积,恢复小麦生产的均衡。
上面从粮食纯收益和经济作物纯收益的比值进行了分析,但是比较优势或者劣势究竟有多大还看不出。下面我们研究粮食收益与机会成本的绝对差额。2002稻谷只对油料和甘蔗有较微弱的比较优势,其收益差额分别为纯收益分别为13.49元和44.57元(见表三)。稻谷与棉花、花生、苹果、烤烟、甜菜和桑蚕相比,完全处于比较劣势,其收益分别低190.95元、95.92元、379.82元、159.41元、10.56元和16.30元。也就是说,粮食与大多数经济作物相比,没有比较优势,而且纯收益相差较大。即使与少数作物相比有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也不明显。
小麦和玉米也类似。2002年玉米只比甘蔗纯收益高26.64元,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都是负数,其中与苹果、棉花、烤烟的差额最大,分别达到了397.75元、208.88元和177.34元。小麦情况更糟,2002年小麦的与其他经济作物的纯收益的差额均为负数,其中与苹果、棉花、烤烟和花生的差额最大,分别为486.65元、297.78元、266.24元和202.75元。
注:1、粮食收益与机会成本差额=粮食收益-经济作物收益;2、根据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253至273页、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259至281页数据整理计算获得。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粮食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机会成本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一是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逐年下降;二是与大部分的经济作物相比,粮食总体上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生产粮食已经难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在三种主要的粮食产品中,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最大,比较劣势非常明显,玉米其次,稻谷再次。在经济作物中,棉花、水果、烤烟和花生最具比较优势。
养殖业主要是以饲料及牧草为原料的产业,而饲料和牧草需要耕地。养殖业生产与粮食生产也存在替代关系,多种粮食就必须减少养殖业生产,多种牧草和饲料,大力发展养殖业就必须减少粮食生产。因此,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还包括种植粮食从而减少牧草和饲料粮及减少养殖业的收益,养殖业的纯收益就是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养殖业与种植业不便于直接比较,但是可以将养殖业耗费的粮食及养殖业的纯收益折算成耕地面积和耕地收益(见表四),再与粮食亩平纯收益进行对比。
注:1、资料来源于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253至273页、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259至281页,及根据年鉴数据计算所得;2、养殖业折合耕地数=粮食消耗量÷粮食亩平产量;3、养殖业折合耕地亩平纯收益=每单位养殖业纯收益÷养殖业折合耕地数。
根据表四可以绘制粮食与主要养殖业的纯收益对比表(表五),即将表四中第7、11、15、19、23、27行的数据归纳在一起,表示养殖业折合成耕地的亩平纯收益表。从表五可以看出,粮食与养殖业相比,1995年比较优势比较明显,收益明显高于养殖业,三种粮食平均收益只比淡水养殖和奶牛养殖低,高于养鸡和养猪业。其中,稻谷的亩平收益只比淡水养殖业稍差,远远的高于奶牛、肉鸡、养鸡和养猪产业。小麦收益虽然较差,但是也高于养鸡和养猪业。但是2002年情况发生了逆转,粮食比较优势逐步变弱,甚至失去了比较优势。三种粮食的平均收益只比蛋鸡养殖高,远远低于奶牛、淡水养殖。与养殖业相比,小麦生产的劣势更大,连续三年亏损,亏损额分别为32.47元、10.43元和10.22元。2003年粮食总产量下降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亩平纯收益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恢复是1995年的平均水平。2003年三种粮食亩平收益分别只有奶牛、淡水养殖、散户养猪、规模养猪的28.78%、33.47%、50.25%、68.63%、79.91%。从品种来看,稻谷的亩平收益只比奶牛和淡水养殖低,高于养鸡、养猪的收益。
从三种粮食的平均看,1995年以来,粮食与养殖业相比,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其中小麦为最甚,玉米次之,稻谷再次(见表六)。
稻谷,1995年比较优势比较明显,稻谷亩平纯收益与奶牛、肉鸡、蛋鸡、农户散养猪和规模养猪折算耕地的亩平收益比重都大于1,分别为1.16、9.21、21.91、3.22、4.36,对蛋鸡和肉鸡的比较优势最大,收益比达到9.21和21.91。但是粮食与淡水养殖相比处于劣势,其收益只有淡水养殖的68%。从整体上看,1995年种植稻谷还是相当不错的选择,能够增加生产者的收入。2002年稻谷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其收益只相当于奶牛、淡水养殖和肉鸡收益的33%、33%和85%。与蛋鸡、农户散养猪和规模养猪相比还有一定的优势了,但是优势已经没有1995年明显了。2003年情况有所好转,稻谷与养殖业的收益比上升幅度较大,但是稻谷对奶牛、淡水养殖和肉鸡的比较劣势仍然存在。
小麦,1995年小麦种植纯收益只有奶牛和淡水养殖折算耕地亩平收益的50%和29%,比较劣势明显,但是要远远高于肉鸡、蛋鸡、农户散养猪和规模养猪的收益,其收益是肉鸡、蛋鸡、农户散养猪和规模养猪的收益的3.97倍、9.46倍、1.39倍和1.88倍。2000年至2002年以后小麦生产处于亏损局面,与所有的养殖业相比,小麦均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小麦生产不仅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反而连成本都难以收回。2003年小麦已经有微弱的收益,但是小麦与养殖业的机会收益比依然巨大。
玉米,1995年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玉米的纯收益虽然比不上奶牛和淡水养殖,但是其收益是肉鸡、蛋鸡、农户散养猪和规模养猪的收益的6.64倍、15.31倍、2.32倍和3.14倍。2002年玉米的比较优势下降,与奶牛、淡水养殖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与肉鸡和规模养猪相比,玉米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其收益只相当于肉鸡和规模养猪9%的98%,与蛋鸡、农户散养猪相比,其收益比下降为2.03和1.35,分别下降了7.79倍和3.2倍。2003年玉米的比较收益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整体上处于劣势。
注:1、边际收益与机会成本比=粮食农产品的税后亩平收益/养殖业税后亩平收益;2、根据表五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从三种粮食的平均收益来看,粮食生产几乎没有任何比较优势,但是分别来看,粮食的比较优势较大、玉米次之,小麦比较劣势非常明显(见表七)。
2002年稻谷的亩平纯收益与蛋鸡、农户散养猪和规模养猪折合耕地亩平纯收益的差都大于零(见表七),表明稻谷生产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但是稻谷与奶牛、淡水养殖、肉鸡折算耕地亩平纯收益的差额小于零,分别为-196.48元、-197.12元、-16.44元,比较劣势明显。2002年小麦亩平纯收益与表中所有的养殖业折算耕地纯收益相比,其差额都为负数,表明粮食与养殖业相比,已经没有比较优势可言,应该减少播种面积。2002年玉米的亩平纯收益只大于蛋鸡、农户散养猪折算耕地亩平纯收益,其差额分别为39.87元、20.48元,其余差额均为负值,其中与奶牛和淡水养殖的差额最大,分别达到了-214.41元和-215.05元。
注:1、粮食收益与机会成本差额=各种粮食农产品的收益-养殖业农产品的收益;2、根据表五数据整理计算获得。
从整体上看,粮食与养殖业的收益比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1995年至2002年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大,比较优势逐步下降;二是与养殖业相比,粮食整体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三是在三种病根粮食产品中,稻谷比较优势稍大,玉米其次,小麦最差。在养殖业中,淡水养殖和畜牧养殖比较优势最大。另外由于粮食价格上涨,2003年粮食的比较优势有所上升,初步扭转了粮食比较优势下降的趋势。虽然如此,但是粮食生产的比较劣势仍然明显,种粮收益远远低于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