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三农要闻 农村经济 农村政治 农村文化 发展实验 实验基地 域外经验 农村发展数据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张凤华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
2012年07月04日 | 作者:张风华 |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 | 【打印】【关闭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总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实践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把握时代主题,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恩格斯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 是历史的产物,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时代内容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对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作出新的回答,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应时而生、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 也是马克思主义仍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19世纪上半叶, 西欧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和巩固,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充分暴露, 突出表现为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 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危机如何解决? 资本主义时代提出的这一重大课题需要科学回答。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时代的这些新变化和新课题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客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密切关注和科学把握资本主义时代新变化, 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才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变革资本主义的力量主体,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之所以陷入空想,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 与当时时代发展提供的经济、阶级条件不成熟也有重要关系。

马克思主义创立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 垄断成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大多数国家的途径; 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显现出寄生和腐朽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战争日趋激烈, 战争引起革命, 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领导各国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成为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论”的思想, 从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出发, 对时代作出了新分析和新判断。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即垄断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 进而得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新结论。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其余的国家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前的社会。可以说没有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变化, 没有对帝国主义时代主题和特征的科学把握, 就没有列宁的“一国或数国胜利论”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 也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第二次飞跃。

在社会主义由一国模式到多国模式的实践探索中, 中国共产党人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中亮丽的成果。没有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换, 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发展主题的科学把握,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20 世纪70 年代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调整, 国际形势开始从紧张转向缓和, 从冷战转向合作,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 1985 年3 月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 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 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正是科学把握了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中国共产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开创了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 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根本依据。

二、紧密结合社会实际, 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时代内容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不同时代的社会实际提出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生动、变化的社会实际, 才能与时代特征结合, 才能与时俱进。因为时代主题本身就是该时代所面临的全球性、战略性的社会实际问题, 各具特色的社会实际从不同层面反映时代特征。密切关注社会实际, 及时回应社会实际的新变化、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经验。

深刻认识不同时代的社会实际, 反映不同时代社会实际的新变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共发展。恩格斯在晚年一再强调: 未来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要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新的实践中作出新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反映了19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19 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一幅图景: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生产的不断变革, 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 使得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 从而破除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开拓世界市场, 扩大产品销路,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被破除,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同民族和国家显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预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 容纳不了它本身造成的社会财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正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实际的上述新变化。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反映了20 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实际, 适应了革命中心从欧洲转向觉醒的亚洲和世界东方的大趋势, 给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及“一球两制”和平共处的时代实际。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同国情的社会实际相结合, 反映不同国情的要求,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 根据不同国情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解释和新探索。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历史与现实证明: 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充分认识本国国情,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的结合, 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 认识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要实现从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列宁指出:“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改变了。”从变化了的社会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科学务实的态度对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新探索, 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合作制是将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联系起来的最好形式,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有了新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才有了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 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人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就是处在初级阶段, 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正是从本国国情出发, 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践条件相结合,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三、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 创新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层面理解,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 及时总结人民群众新鲜的实践经验, 使之上升到理论,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上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实践能动地改造社会和推动时代变迁。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制约和影响人民群众的实践, 人民群众的实践又丰富时代内容,推动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程也是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经验, 在人民群众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离开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9 世纪30、40 年代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 使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无产阶级已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 能担负起推翻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1848 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是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政制度、各国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这场革命失败后, 马克思撰写了《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18 日》等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草拟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总结了这次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发展。崭新的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成果, 离不开反映时代特征, 体现时代内容的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开始实现两大变革: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从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 在这一转变中, 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有许多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 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兴办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发展外向型经济, 发展第三产业等。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创造,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和肯定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使之上升到理论, 进而指导改革开放实践, 从而在新的时代、新的国情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 总是从实践中来, 又回到实践中去, 接受检验, 指导实践, 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 毛泽东思想是这样, 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动力, 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开放性, 更重要的是来自人民群众实践。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常常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新要求, 已有的理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 实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促使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9 世纪30、4 0 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但资产阶级思想及空想社会主义都无力担当这一重任, 马克思主义应时而生。20 世纪70 年代末, 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 社会主义的中国到底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社会主义之问”需要科学回答, 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需要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时代变迁, 引领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土壤之中,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社会实际、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实践主体吸取新鲜元素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能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推动时代变迁, 引领时代变革, 担负起“化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创新理论, 以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从而推动时代进步, 引领时代前进。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重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工人阶级斗争的矛头直接针对资本主义制度; 工人阶级的斗争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第一国际的影响孕育了巴黎公社革命, 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作为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 它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在帝国主义时代, 列宁主义极大地推动了时代变革。在列宁主义指导下, 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推向新的阶段, 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惠及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 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历史与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担负起“化时代”的使命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二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紧密结合实际, 不断研究和解决人民群众实践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它把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 它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它能随着时代变化审视时代出现的问题, 把握新时代的脉搏, 发展和创新理论。四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 代表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时期, 它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服务; 在取得政权之后, 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注释

①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284、742-743页。

②④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277-278、248、56 页。

③⑦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105、252 页。

⑥ 《列宁选集》第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773 页。

⑨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23 页。

⑩ 邓剑秋:《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考》,载于《江汉论坛》2010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