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三农要闻 农村经济 农村政治 农村文化 发展实验 实验基地 域外经验 农村发展数据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刘义强 >> 正文
 
    近年来欧洲政治学发展概述
2013年05月08日 | 作者:刘义强 | 来源:江汉论坛2009年第8期 | 【打印】【关闭

欧洲是现代政治学的发源地,当今世界范围内政治学和政治研究所使用的基本思想框架和学术体系,几乎都来自欧洲政治学经典作家的构造。近年来,欧洲依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镇,欧洲的政治学研究既具有高度的国际性和普适性,深入探讨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又充分关注欧洲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发展的新格局,不断回应政治现实变化带来的新议题和新挑战。

一、近年来欧洲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情况

欧洲具有政治学研究的深厚历史根基。在传承古希腊和罗马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欧洲启蒙运动的经典作家重新构造了全新的政治图景和政治关系模式。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随着政治研究日益成为一门科学,研究者更加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和分析来解释政治现象。欧洲政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展,一方面深受美国政治学发展方向的影响,出现了从行为主义向后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则保持了欧洲长期以来在政治理论研究方面的特点,在现代性、国家理论以及民主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和逻辑思考。

二战后,欧洲政治学的发展,与民主化和福利国家的兴起紧密相关——前者显而易见,后者是由于一个积极、开放、有渗透力的国家需要大量的有关政治过程和政治绩效的信息。[1]就近年来的情况看,政治事件和政治格局依然是政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要梳理近年来欧洲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总体情况。

1.政治理论。主要围绕五大主题展开:一是自由民主体制的问题及其前途研究。欧洲政治学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性以及阿伦特的公共空间理论中汲取资源,进行了大量关于推进公共领域复兴和协商民主建构的研究。二是后现代境况下的现代性及其反思。一些思想家如米歇尔·福柯、安东尼·吉登斯、艾森斯塔特、德里达等,从现代性遭遇的难题出发,探讨了风险社会、政治不确定性、社会碎片化等后现代现象,深刻反思或质疑现代性的正当性。三是现代国家和民主体制的历史生成研究。吉登斯、迈克尔·曼、贾恩弗朗哥·波齐以及昆廷·斯金纳等学者,回应“回归国家”的研究范式更新,从战争、民族主义、社会权力网络、现代国家的概念生成等方面对现代国家和民主体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四是冷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研究。苏东解体后,欧洲学界长期的意识形态对手消失,以吉登斯为首的学者提出了超越左与右,走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新社会民主主义道路的主张。五是新社会运动和公民社会的研究。近年来,欧洲绿色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等兴起,体现出不同于传统政党政治的特点。另外,公民社会在现实的福利国家体制遭遇困境时再次勃兴,关于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研究也是欧洲政治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2.本国政治。近年来,欧洲各国本国政治的研究,主题主要是欧盟与欧洲一体化问题。由于欧盟这种新政治和社会模式的发展,欧洲各国无论是否加入其中,都对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基础、理论问题、一体化政策、发展中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学思考。[2]此外,大量的政治学研究集中在本国的选举、政党政治、公民参与、移民融合以及地方政治等领域。

3.比较政治学。欧洲比较政治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对前苏联、东欧共产主义体制的研究。这以苏东剧变前后最为繁盛,产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3]二是南欧、南美、非洲和东亚的威权主义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以吉列尔莫·奥唐奈等人对威权政体及其现代化变迁的大量研究为代表。三是对东欧、南欧、南美、东亚一些国家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的研究。[4]

4.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欧洲政治学在这个方面主要有三个研究主题:一是对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决策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其中的议程设定问题,是近年来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二是政府改革尤其是地方政府改革的研究。其中英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和北欧地方政府再造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三是公共行政和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研究。欧洲一些国家有一些地方社区发展项目,鼓励建立公民参与的决策机制。研究者则对此进行了案例观察和分析,探讨了公民参与和优化公共行政的途径。

总之,欧洲政治学近年来围绕欧洲和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各分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互为奥援,经验分析和理论构建俱有所长。

二、近年来欧洲政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欧洲政治学近年来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里,我们主要根据2001年以来欧洲政治学联合会(ECPR)召开的四次例会所设定的主要研讨单元,从以下六个领域来概括近年来欧洲政治学的研究状况。

1.公民身份和政治认同研究。如何获得和界定公民身份,是现代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继马歇尔对公民权利发展史的经典研究[5]之后,政治学者一直在变动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关注主题。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从欧洲不同国家公民身份发展的不同路径[6]、公民身份与民主实现机制之间的关联[7]、传统的公民身份如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8]、统治阶级如何利用公民身份建构来实现治理[9]以及民族国家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10]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公民身份的研究。全球化时代以及欧洲一体化导致的公民身份界定难题和政治认同的变化,使得研究者开始注重构建公民身份的新内涵,探讨后民族国家结构与公民身份和政治认同的关系。哈贝马斯的“欧盟宪政爱国主义”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界定了这种新的公民身份。[11]

2.欧盟的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研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在当代区域合作中是最成功的范例,更是欧洲政治的一个重大创造。欧洲各国政治学者围绕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基础、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构造、欧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欧盟内部民主体制的建构运作、欧盟发展遇到的挑战以及对各国国内政治的影响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此外,欧盟这样一种后民族结构(哈贝马斯语),如何应对民族国家认同与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转换,同时保持适当的均衡和张力,始终是欧洲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13]因此,如何协调民族国家和欧盟这样一个超国家体的关系,使得主权共享可持续,是挑战欧盟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

3.民主深化与政府改革。欧洲国家自由民主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遭遇多重困境,如公民政治参与冷漠,传统政党制度不受新生群体欢迎,官僚机制侵蚀民主,民主过度造成国家能力不足,民主机制失灵以及缺乏活力等。[14]欧洲政治学展开了大量研究,探讨民主体制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复兴政治的公共领域,建设政治体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紧密关系,发展协商民主和参与民主的有效途径和机制[15]以及构造社区参与基础上的地方发展规划等,力图在理论和实践领域激活民主机制。此外,一些学者认识到民主机制中的决策制定的重要意义,其中议程设定问题更是决定何种问题被提出、什么时候提出怎样提出等的关键,因此对议会、政府机构中的决策制定和议程设定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以丹麦学者为多。[16]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福利国家导致的政府效能不足、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德国、英国和北欧一些国家兴起政府再造运动,关于新公共管理(即使用商业管理的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绩效管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和政府改革的研究成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17]

4.前苏联、东南欧转型和民主巩固的研究。前苏联和东欧剧变前后,大量政治学集中关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共产主义经济体制的类型及其构成,分析这一体制的运作机制和发展规律,解释体制崩溃的原因。[18]与这一研究取向具有紧密联系的是谈论东欧国家剧变后的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问题。苏东研究的政治学者从民主变革的条件、社会结构、变革步骤、经济制度与民主体制的相关关系、精英行动选择等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此外,南欧、南美和非洲国家的前民主体制或威权主义体制及其民主变革也是欧洲政治学比较政治研究的重要主题。[20]

5.民族主义和集体认同以及行动研究。民族主义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与民族国家建构相关联的民族主义,既是现代性的推动力之一,又很容易成为反现代力量据以反抗现代化的力量。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一些民族分离运动,刺激欧洲政治学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与分歧、民族主义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民族建构与想象的历史情境、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以及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的建构等议题展开了广泛地研究。[21]另外,各种民族冲突和社会冲突往往以集体暴力形式出现,9·11之后民族问题又与移民问题和恐怖主义相关联,使得相关问题成为欧洲政治不得不关注的热点问题。[22]

6.现代国家与民主的历史建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欧洲政治学界认识到国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自主性,并开展了一场回归国家的政治学术范式转移,形成了所谓的国家中心论的新范式。吉登斯从暴力和战争角度强调了民族国家的权力集中过程[23]。蒂利从资本和强制两翼分析了欧洲国家的历史演变[24]。迈克尔·曼将国家建构作为社会权力发展的一个阶段,对社会权力的来源及其现代发展道路进行了宏大的历史系统分析[25]。斯金纳通过对国家、自由、民主的概念史探讨,考察了国家和民主等概念的思想史发展进程[26]。安德森研究了民族国家之前的绝对主义国家发展的系谱[27]。斯塔萨维奇从公债角度探讨了英法的民主进程[28]。其他一些研究者将从欧洲国家研究中获得的启示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意识、国家建构和民主转型。

此外,欧洲政治学还大量探讨了绿色政治、环境政治、女权主义以及新族群融合等,这里限于篇幅,不再予以介绍。

三、欧洲政治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欧洲社会的后现代性发展,欧洲政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科发展上将会出现对以下五个研究方向更加重视的趋势:

1.媒体与政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视和报纸媒体的发展,政治议题几乎被媒体舆论所主导。这一方面导致公民意见的更充分表达,另一方面也使得大众意见的整合和梳理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媒体往往由于考虑受众的喜好而扭曲和遮盖舆论,使得稳定和理性的政治决策更为困难。这是欧洲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新安全挑战和恐怖主义。9·11事件的出现和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使传统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安全观受到全方位挑战。全球性的战争威胁、恐怖主义和有组织暴力、地区和族群冲突等,使得传统的国际政治安全框架难以有效保障。尤其是出现在印尼的巴厘岛、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西班牙的马德里的恐怖袭击,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尖锐化。

3.族群与身份认同。国际化的欧洲,移民融合日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巴黎非裔移民骚乱引起欧洲政治研究的重视。世界不少地方以族群为名义的战争和冲突,都涉及现代社会如何有效容纳其民众的政治和身份认同,以化解现代化发展带来的不安和紧张。另外,欧洲一体化中欧洲公民身份的建构,也是一个既紧迫又缺乏明确预期和有效策略的政治议题。

4.亚洲研究和中国研究。由于亚洲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亚洲政治与欧洲政治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欧洲政治学界必须应对亚洲特别是中国以何种方式进入世界,会对既有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亚洲政治向何处发展等问题。

此外,欧洲政治学还会在新社会运动、性别政治以及后现代政治等领域进行探讨,以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完善学科建构。

四、欧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的比较分析

总体来看,欧洲政治学研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这也是需要中国政治学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1.在政治学基本理论问题上有持续不断的深入开掘,引导政治学理论思考的方向和深度。吉登斯、斯金纳、迈克尔·曼等人对欧洲现代国家发展历史和道路的分析,开创了现代国家建构理论,并使得当下世界民主发展中的很多难题得到从国家建构层面的解决方案;哈贝马斯等对启蒙理性的推进和民主可能发展模式的思考,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政治学对理性和民主可能性的深度理论思考。中国政治学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建构上很少作出成绩,往往满足于引进西方政治理论。这使得中国政治学的学科根基始终是外来的,难以建立植根于本身理论问题思考的学理体系,因此也难以对世界政治学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2.注重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融合。欧洲政治学虽然有与美国政治学同步的行为主义研究,但是始终存在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问题进行探究的强大趋势。在具体研究中,往往能够充分注意政治理论和经验分析之间的有机融合。相比而言,中国政治学在理论建构和经验研究两个层面都存在问题:一是经验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精确性,二是理论建构比较空泛。在两者的对接和融合上,表现更差。

3.不局限于地域研究之中,而是始终体现为与普适性理论之间的对话。欧洲政治学不但在学科设置和研究领域上具有世界性取向,而且始终具有一种普世主义的理论取向。中国政治学目前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研究特征,还未实现从中国的政治学研究走向政治学的中国研究。

4.政治学研究机构和学者与政治机构之间有很好的交流互动机制。欧洲政治学界与政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往往是政治中的重大问题,而且相对独立的政治研究往往能够从理论基础和视野上给政治操作者以重要启示。中国政治学在如何紧密连接政治研究与政治操作问题上,还存在长远的路要走,首先就是建立政治学的学科自主性,其次要建立政治研究界与政治实践界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注释:                        

[1][美]罗伯特·古丁、汉斯—斯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3页。

[2] Gegore Stephen, Politics and Policy in European Unio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Hans chler, The European Constitution and the Imperatives of Transnational Democracy, Singapor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 (2005) ; Jane Jenson and Denis Saint -Martin, Is Europe still sugeneris? Signals from The White Paper on European Governance, Prepared for the Eigh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uropean Union Studies Association, Nashville, TN, March 2003,p.27-29.

[3][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李陈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4] Guillermo O’Donnell, Transitions Continuities,and Paradoxes, in Mainwaring et al, Issues in DemocraticConsolidatio, 1992;[丹]奥勒·诺格德:《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分析》,孙友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

[5] T. H. Marshall,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Anchor Books, 1965.

[6][法]皮埃尔·洛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Anthony Rees, T. H. Marshall and the Progress of Citizenship,Martin Bulmer and Anthony Rees ed. Citizenship Today: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 H. Marshall,London: UCL Press, 1996.

[7] Anthony Giddens, T. H. Marshall, the State and Democracy, Martin Bulmer and Anthony Rees ed. Citizenship Today: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 H.Marshall, London: UCL Press, 1996.

[8] Yasemin Nuhoglu Soysal:《后国家的公民身份:改造熟悉的领域》,载[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李雪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 Michael Mann, Ruling Class strategies and Citizenship,Martin Bulmer and Anthony Rees ed. CitizenshipToday: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 H. Marshall,London: UCL Press, 1996.

[10][英]齐格蒙特·鲍曼:《免于国家干预的自由、在国家中的自由和通过国家获得的自由:重探T·H·马歇尔的权利三维体》,载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 Cris Shore, Building Europe: The Cultural Politicsof European Integration, Routledge, London, 2000; LeslieFriedman Goldstein, Constitution Federal Sovereignty: The European Union in Comparative Context, London: TheJoh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Guerrinar, Europe: History,Ideas and Ideologies, London: Amold, 2002;[德]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如何运作?——分析框架之设想》,《欧洲研究》2003年第3期;Steve Marsh and Hans Mackenste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5.

[13] Clive H. Church,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ory inthe 1990s,University of North London, 1996.

[14][加]A·布来顿、[法]P·赛蒙等:《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敦·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

[1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William Gamson, Taiking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6] Christoffer Green -Pedersen and John Wilkerson,How Agenda Setting Attributes shape Politics: BasicDilemmas, Problem attention and Health Politics Developmentin Denmark and the US. Journeal of EuropeanPublic Policy, Sep. 2006; Holler, Manfred J. and SkottPeter, The Importance of Setting the Agenda(June 12,2003), University of Aarhus Economics Working PaperNo. 2003-8.

[17] E. Ferlie, L. Ashburner, L. Fitzgerald and A.Pittigrew, The New Management in Action,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6; Norman Flynn And Franz Strehl,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Europe, Prentice Hall EuropeCampus, 400, 1996.

[18][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李陈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Daniels, Robert Vincent,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Communism and the World: From Revolution to Collapse,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94.

[19][丹麦]奥勒·诺格德:《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研究》,孙友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Adam Przeworski, Democracy and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等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等。

[20] Howard J. Wiarda, Southern Europe, Eastern Europe,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Transitology" and theNeed for New Theory, East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ies2001, 15:485.

[21][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和民族主义》,郑文彬等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Miroslav Hroch, Social Preconditionsof National Revival in Europe,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2000.

[22] David Masci, An Unrertain Road: Muslims andthe Future of Europe, The Pew Forum of Religions &Public Life, December 2004, p.14; Charles Tilly, ThePolitics of Collective Viol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3.

[23][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4] Charles Tilly,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States, AD 990-1992,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0.

[25][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1卷,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2卷(上、下),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 Quentin Skinner and Bo Strath, States and Citizens:History, Theory, Prospects,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3.

[27][英]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英]大卫·斯塔萨维奇:《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法国与英国,1688—1789》,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