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八月四日)晚上七点至九点半,我在五教106为三十余位乡村教师作了一次学术讲座。讲座是“2011首期路石乡村教师培训班”的安排之一。培训属于纯粹民间的面向乡村教师的公益行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资助并介入了此次培训。
讲座对象头一次是乡村教师,而且是这么多的乡村教师——后来主办者告诉我他们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他觉得语文教师在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他们分别来自广西、贵州、青海、湖北等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小学,年龄从20多岁到50多岁,乡土而淳朴。走进这样的教室,面对如此多的教师——他们从教的时间估计大部分都比我早得多,感觉非常新鲜,但也心中忐忑。我只担心学术化的分析思路和表述方式不符合他们的兴趣,或者对他们而言有理解上的困难。但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从他们认真听讲的表情和随后的热烈讨论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所讲的内容有着基本的共鸣,他们那种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寻找教育意义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次交流说明,我们在从事一样的事业。
我讲述的主题是“乡村学校的变迁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从帝制晚期讲到当下,主要是从近代政治转型和现代国家建构的维度,分析乡村学校变迁的深刻根源。在我看来,伴随着中国近代的全面危机和现代政治(政党/国家)的逐步出现,乡村学校从结构到精神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迁,这种变迁既受到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也从反向上影响到当地的乡村社会。
在组织特征上,从相对分散、多元和民间的教育组织,逐步转变为集中、一元和官办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教育机构。可以说,传统的乡村学校被现代国家全面征用和收编了。
在教师来源上,从在传统文化环境和乡村社会中内生的教书先生(包括科举失败者),逐步转变为经过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国家正规教育机构(特别是师范学校)培训的教师,教师越来越来自于外或受到外部政治世界的强大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从培养学生识文断子、读书做人、经国济世,逐渐转变为主要向学生传递现代科学知识和政治社会常识;教学内容同时也从与乡村社会的生活、伦理和秩序紧密相关,逐渐转变为部分脱离(甚至是主要脱离)于乡村社会本身的所谓普遍性知识和全国性文化。
在学校和教师的精气神方面,从原来的平静、从容、自信、有意义感,逐渐转变为工具化、功利化和充满一定的焦虑感,发展到现在,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本来的意义,学校和教师的精气神存在一定缺失。
而从学校和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位置看,也有一个从得到尊崇到日渐平常化的演变趋势。在我的印象中,20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学校,可以说是乡村社会整体向上的一个标杆,乡村教师更是得到村民们的普遍尊重。
乡村学校的这种演变,其后果是多方面的,但现有的讨论较少关注到其对乡村社会本身的影响。我认为,乡村学校因为现代政治的介入日深,越来越深地受到外部世界和政治国家的裹胁和渗透,从而逐步脱离了乡村社会,甚至成为一个外在于乡村社会的国家在场的象征。乡村社会自身的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在乡村学校中越来越找不到位置,乡村社会的传统知识、信仰和文化越来越难以自持,更不说自信了。乡村社会的道德和秩序维系也逐渐失去了一个环节——传统时代的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道德传递的管道,乡村社会的意义系统由此出现一定的紊乱和迷失。而乡村精英更是在此过程中发生裂变,从原来面向乡村社会的文化精英(每个乡村虽然也有考科举出去作官的,但毕竟是少数)主导乡村社会,转变为政治精英主导乡村社会,直到现代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或二者的结合体主导乡村社会,因为文化权威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正在下降,乡村社会的面貌和气质由此巨变。
首先,虽然乡村学校的现代化和国家化似乎难以避免,但单向的现代化和国家化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内生于乡村社会的教育旨趣被完全抑制或边缘化。能否适当增加一些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教育内容甚至是教育理念,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而言都需要重新思考。比如,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还有多少文章是真正描述和分析乡村社会和乡土价值的?
其次,乡村学校的危机,不仅仅来自其面向外部世界(特别是城市社会)、面向国家而引发的相关问题,也不仅仅来自乡村社会自身变化带来的诸多冲击,更在于乡村学校作为教育空间,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系统的迷失或缺失。
再次,乡村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机构,到底是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标,还是回到教育的本意上即培养人之为人的品质和德性,同时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和政治知识?在这方面,传统时代的乡村学校的作法及其道理,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在今天重新加以思考?
最后,从乡村社会的维持和发展的角度,以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乡村学校是不是应该多元化?为什么不能允许一些地方兴办私学,讲授当地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让老师多元化,吸收当地(没有教师资格的)传统文化精英给学生上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打开思维和行动的空间。
当然,在具体的讲述过程中,我并没有这样的学术化。在结合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来分析时,教师们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为没有对乡村学校作过多少深入系统的调查,我只能基于部分阅读过的历史资料、学术著作和报告文学来适当总结穿插,主要还是尝试提供一个思考的新角度,并从历史和政治上作出比较粗线条的分析。从学术上要求,我所作的判断可能存在风险,还需要根据材料作进一步的确证。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化对乡村学校的冲击,乡村教师地位的下降,学校合并导致小学生上学遥远,乡村应试教育对小孩的损害——一位老师甚至直截了当地问高考能不能取消,等等。他们结合自身经验的看法,与我上面粗略的分析正好可以互相呼应。只要平心静气地思考我们的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我们都能看到大致相同的问题。问题是,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他们中间有无奈的,也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更有乐观践行的。我想,有实践者的努力和思考,有公益机构的介入和启发,至少增加了乡村教育逐步改观的一丝光亮。虽然说形势比人强,目前的社会氛围和政治框架让教师难以完全自主,但只要有一部分人在坚持,乡村教育终究是有希望的。而作为乡村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学校,也可以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
(本文载于刘伟的博客http://wu-liuwei.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