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三农要闻 农村经济 农村政治 农村文化 发展实验 实验基地 域外经验 农村发展数据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 正文
 
    邓大才:农地流转纠纷与乡村治理
2012年12月17日 | 作者:邓大才 | 来源: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 【打印】【关闭

本汇报基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2012年1-3月份期间对全国31个省289个村6192户农户的调查与研究。

 一、农地流转纠纷现状

 农地纠纷:全国301个村庄,80个村庄发生过农地纠纷事件,占比24.3%

 农地流转纠纷:调查农户6192户,2150户存在农地流转,占比34.7%;

 在2150户存在农地流转的农户中,516户其所在村庄发生过农地纠纷,占比24%,在总调查样本中占比8.3%。

 当前形势的基本判断:

 “点多面广”:当前因农地流转而发生过纠纷事件的村庄相对较多,牵涉的范围相对较广。

 “星火燎原”:不及时妥善化解农地流转纠纷,就可能会使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二、农地流转纠纷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1、村民纠纷的“火药桶”。39.7%的农户表示其所在村庄农地纠纷主要发生在村民与村民之间。

 2、“村”“民”矛盾的“致命伤”。34.6%的农户表示其所在村庄农地纠纷主要发生在村民与集体之间。

 3、官民冲突的“触发点”。16.5%的农户表示其所在村庄的农地纠纷主要发生在村民与政府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普遍担忧的“村企纠纷”则相对较少,仅为5.9%  。

 ——当前社会对农地流转纠纷的关注集中于“企业下乡”、“资本下乡”引发的“村企纠纷”,而这种担忧可能稍显过度。

 ——农地流转过程中占比超过九成的纠纷发生在“村民之间”、“村民集体之间”和“政府农民之间”,这不得不去关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乡村治理这一问题。

 三、农地流转纠纷探因

 1、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由于补偿标准不合理而引起的纠纷占比达到51%,由于程序不规范引起的农地纠纷占比为25.6%。

 2、矛盾化解机制不健全

 农地纠纷尚未解决的占比17.1%;私下协调解决的为31.8%;高达39%的为村干部出面解决;通过政府解决的为8.3%,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则仅有0.7%。

 3、避免走向“全盘否定”

 在1380户有流转的农户中,仅5.6%的农民认为流转“没有好处”。在2069份有流转的农户中,仅10%的农民认为流转后收入“减少了”。

 ——农地流转纠纷源于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而非农地流转本身。

 四、优化乡村治理、化解流转纠纷

 几点认识:

 1、农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2、农地流转纠纷并非农地流转本身所致。

 3、当前我国严重的农地流转纠纷问题主要源于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如农民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矛盾化解机制不健全。

 4、农地流转纠纷需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去解决。

 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几点建议 

 ——尊重农民权益,按照市场原则流转。

 ——均等社会保障,保障农民生存权。 

 ——发展农村产业,维护农民发展权。 

 ——促进合作开发,提高农地利用率。 

作者简介:邓大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