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曾经取得的经验与教益,颇多启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四十年间,台湾不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有飞跃的发展;尤其以经济成果倍受瞩目。
2,半个世纪过去,台湾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改革,其中成功经验值得大陆借鉴和学习。
3,开发中国家的楷模,这一点早为中外学者所共认。
台湾的乡村建设并非一直春意盎然。在近一时期中,人们也感受到了台湾乡村中存在着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认为乡村建设的“春天”已然成为了历史。
一、曾经的辉煌:乡村建设的基本成就
就其农村发展历史进程而言可略要概括为四个阶段
就乡村建设思想与规划而言,则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三阶段是1954年至1968年,以土地改革为目标的乡村建设全面展开。这是台湾乡村建设思想的第一时期。
第四阶段是1968年至1986年后,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成为“以工业发展为主。” 1984年乡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即第二)历史时期。
其二,地主既因土地被征收而获得之土地债券及公营事业股票等,转投资于工商业,促进工商业之发展,故其间接效果,则为迅速转变纯农业之台湾为工商业社会。
1976年后台湾之工业输出急剧增加,政府外汇收入大量提高,迄今居然外汇准备几达三百亿美元。农业为促进工业化之最大原动力。
最终,它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转型,即“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亚洲首要贸易与制造业中心之一。”
《台湾农村专案调查报告》:
乡村建设成就更主要在于民主政治,还政于民。
乡村建设内驱性力量的培育——农会改造
二、渊源与发展:乡建思想的历史脉络
其乡村建设的思想或学理基础却自有渊源。
台湾实施之乡村建设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五大建设思想”密切相关
心理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物质建设、武力建设
将“革命与建设”阐释为两面一体的事业
乡村建设不过是整个“五大建设”之一环,而五大建设思想不仅源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建国方略》,而且是思想与实践演进和凝结的历史成果。
蒋介石对这一思想的承接、发挥与实践
1934年2月,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完成心理建设
1935年4月,在贵阳倡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53年4月,在阳明山庄革命实践研究院讲“均富主义。”
藉此不仅宣示了其思想或学说上的合理性,而且通过历史承继和发展脉络,借以建立其历史的正当性。
在整体的乡村建设和土地改革进程中,不仅有行政院对于政党决策的无条件执行与实施,而且也有“各部会密切配合进行之预案”,并 “必须配合修改法令”等等举措。
“和平渐进式”?
陈诚,土改政令是以武力为后盾
纵观土地改革的全程推进,从始至终采取的是政党决策,行政实施,司法保障的模式,尤其凸现着政党与行政的有效配合特色
“强势递进式”
三、乡建思想:从附属到相对独立
台湾农村建设事业,以“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为主管
乡村建设思想(或方案)则始于1949年
当时的“农村建设”其实主要立足于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农业生产的增产方面
民生主义”无疑是台湾整个建设理论体系,也是乡村建设思想的基石。
乡村建设思想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是融涵于整体的“社会建设”思想之中
政治建设主导:在整个建设事业(即五十年代之初的持续的“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之中,土地改革以及乡村建设其实是服务于工业建设目标
原则: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
疏忽了社会建设,学者针对性地谓1953年起是“农业新建时期”
以农业建设代替乡村建设,以农业建设培育工业建设——乡村建设或农业建设,附着于经济建设的整体思想之中,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经建”成为追求的最终目标
乡村社会五大问题:
• 1,农村中劳动力短缺;
• 2,农业投资呈现不足;
• 3,农业收入相对降低;
• 4,农产经营面积过小;
• 5,工商业与农业不能配合
四、困境犹存:台湾“三农”问题之特征
工业起飞以后却未能实现“以工业支持农业”反哺型发展,城乡差距问题日趋严重。
农业生产占台湾生产净值的比率从1952年的35.9%,至1964年降为28.22%,1972年降至14.21%,1982年降至8.7%
1972年农业再现负增长
第二次农地改革,以构建现代农业为目标。
1,“示范农村建设计划,试图通过乡村建设试点探寻“乡村城市化”的道路。
2,以“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多种经营形式“加速办理农地重划,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3,80年代后,基层建设、农民福利、精致农业等建设方案
并未改变“农业的秋天永挥不走!”的困境
其一,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迄无改观,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二,乡村中的农会沦为执政党掌握公职人员选举胜算的最利工具。
其三,农本主义的转化与崩溃乃无可避免的历史进程。
自19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开始进入转型期,农业收入偏低,农民对农业的认同感日益低落。
“这种农业与农村认同感的失落”揭示了台湾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背离化趋势的实质。这构成台湾“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王先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