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的出版不仅是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更是政治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换。书系承继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界走向乡村,走向基层,走向民众,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实验的传统,但更注重从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视野,关注和推进乡村政治社会发展,致力寻求有效的乡村治理形式。书系注意了解、借鉴外国的经验和理论,但特别注重将学术研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乡村大地,从丰富生动的政治实践经验中提升出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以此促进乡村的有效治理。
徐勇,1955年生,湖北宜昌人,法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兼任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入选首批人文社科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徐勇教授是华中师范大学培养成长起来的、“土生土长”的农村问题研究专家,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任教,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历任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2006年11月当选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等职。2005年2月徐勇教授受聘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唯一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也是我国研究“三农”中的唯一长江学者、师范院校中的唯一长江学者。徐勇教授是国内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的学者之一,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领先者。徐勇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出的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国家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2001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湖北省优秀教师(1998),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998),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选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1999)。
徐勇教授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组建起了一支优秀的学科创新团队。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现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学术团队,被成为“华师现象”。2005年,在教育部政治学学科全国排名中,政治学排名第二名。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2007-2009全国政治学学科排名中 ,华师政治学与复旦大学并列第三,其中北大与人大并列第一。其领导的团队自国家的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以来,已有三篇荣获“百优”;一篇荣获提名,并培养出吴毅、于建嵘等优秀人才。
村民自治:发生、发展与走向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解释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村民自治走向
中国村民自治走向未来
村民自治:价值与限度
村民自治和民主理念
论中国乡村的“草根民主”
“草根民主”的民主意义:对村民选举与自治制度的理论阐释
中国农村社区的自治基础——关于村民自治政策的反思
论如何培养自治的真精神
完善村民自治立法,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的建议与思考
民主选举
中国村民选举的意义
村委会选举的赋权效应
“海选”是怎样产生的
村委会“组合竞选制”——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选举制度
经济发展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
农村选民在选举参与中的心态与行为——对40个村委会选举观察的一项综合分析
选举观察制度在广东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实施——一项地方制度创新的背景、动力与实际绩效的初步考察
村委会选举中乡村关系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山西X市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观察与思考
村级治理
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乡政村治”的模式
村民自治: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
农村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与内部冲突
失范的契约——对一示范性村民自治章程的解诌
论乡村治理中的妇女参与与村级党组织的社会性’别
论村庄治理中的阶层博弈
村民自治研究的研究
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