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河南省长垣县坚持以农村社区党的建设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以服务为重点,以强化基础工作为保障,以居民满意为标准,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以服务为核心,着力明确职能定位。强化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渗透功能、服务功能,促使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向现代化、科学化迈进。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吸引各方面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充分挖掘、合理配置农村社区资源,实现了信息、技术、土地、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今年以来,完成社区服务中心45个、文化大院36所、学校26所、标准化卫生室40个。全县现代农业面积完成63032亩,温室大棚完成6509座,标准化肉牛小区完成12个。
以协调为重点,着力创新组织建设。出台了《长垣县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暂行办法》,详细规定了农村社区的组织体系、干部管理、治理机制和服务体系。针对“融合型”、“合并型”、“集聚型”等社区模式,打破原建制村界限,灵活设置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目前,在农村社区成立了1个党委、42个党总支。健全完善了“三会一课”、勤政廉政、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议事会、居民代表议事会等制度,使党建工作日趋规范化。村改社区过渡期间设置了3至7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对本社区区域履行统一的服务、管理职能。定期召开社区居民会议,民主决策村级事务370多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23起。
以统筹为基础,着力激发队伍活力。积极推广和鼓励县、乡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军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或帮助工作。职数参照3000口人以上建制村干部配备,由乡镇(街道)从现有的乡、村干部中选拔,社区党组织书记及服务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乡干部担任,每个社区最多不超过9名干部。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不断提高社区干部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综合能力。县级负责农村社区“两委”正职的常规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乡镇(街道)负责农村社区“两委”其它成员的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
以自治为方向,着力完善管理职能。出台了《关于在全县新型农村社区推行“民事社区办”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制作了《民事社区办服务管理手册》,建立健全了村改社区过渡期间基层组织服务农民群众、服务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县、乡镇(街道)、社区三级分别成立“民事社区办”的服务机构,搭建了办理农村社区民生事务的综合平台。在推行“民事社区办”服务工作中,确保“生产、文化、卫生、法律、政务、帮困、党务、培训、金融”等九项服务进社区,涵盖了农村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共办理社区居民房产、户籍、社保等证件2800余件,为南蒲等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46名全科医生。(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