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三农要闻 农村经济 农村政治 农村文化 发展实验 实验基地 域外经验 农村发展数据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三农要闻 >> 正文
 
    从河南商水县一个村透视循环农业的发展路径
2011年09月05日 | 作者:宗齐 | 来源:新华社 | 【打印】【关闭

 新华社信息郑州9月2日电(宗齐)河南发展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发展循环农业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化运作,走出一条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秸秆饲料化模式。大力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能流、物流的大循环。许寨村立足当地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于2008年创办了商水县许寨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奶牛1200头,牛奶产量突破2000吨。公司坚持“以畜定贮、以贮促养、整体推进、提高效益”的原则,大力推广青贮技术,积极鼓励发展饲料青贮行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玉米秸秆青贮工程规模化、有序化实施,推动舍饲养殖业快速发展。从2008年至今,公司累计收购秸秆13000万公斤。不仅增加了草食畜牧业的饲草饲料来源、解决奶牛发展饲料不足的问题,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全镇秸秆禁烧工作,带动了全镇循环农业的发展。

 二是秸秆原料化模式。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双孢菇产业,形成“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全村建成双孢菇立体大棚20多个,由于充分利用了大棚的空间,每个棚种植面积达680平方米。与福建进出口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由福建进出口公司按每斤不低于2元的保护价收购,每个大棚实现产值71400元,初步实现了将生产废弃物吃干榨尽、循环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标。

 在许寨村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财政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双孢菇种植获得了良好的受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许寨村计划2011年新发展双孢菇大棚100个,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许寨村只购进了20个大棚的建筑材料,而报名参加大棚承包的群众已有33家,但无论是村委还是牧业公司都无力负担,制约了农业循环的进一步扩大。二是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商水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每年年产秸秆161630万斤,玉米秸秆青贮每达到100吨,可解决32头牛或160只羊一年的饲草,节约饲料粮2吨,增加养畜收入15700元。目前,商水县秸秆利用率不到50%,相当一部分秸秆没有利用,许多地方一烧了之,既浪费了资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三是发展模式单一、规模不大,技术支撑后劲不足。

 鼓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除了国家给予政策倾斜外,还要加大金融部门对农企支持力度,突破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围绕粮食核心区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技术,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态养殖,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循环农业特色园区、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