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三农要闻 农村经济 农村政治 农村文化 发展实验 实验基地 域外经验 农村发展数据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三农要闻 >> 正文
 
    代表委员热议应对农村“三空”现象
2012年03月28日 | 作者:林晖 程士华 陈炜伟 | 来源:新华网 2012-03-04 | 【打印】【关闭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林晖、程士华、陈炜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耕地空置、乡村空巢、产业空心的“三空”现象也日益凸显,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耕地空置:创新土地经营管理制度

 

提起农村耕地空置现象,民革安徽省副主委、安徽省农委研究员李爱青代表感受颇多。他说,现在农村一些地方原来的粮田已变成了抛荒田;有的高产田一年种一季,冬、春变成了“空闲田”;还有一些田块闲置,多年未建厂,成了等待工业化的“围墙闲田”。 

对于撂荒农田为何无人利用,李爱青认为,“有了就业岗位的农民对这些空地无所谓,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大户、企业对此兴趣不大,因为撂荒的农田星星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耕地是13亿人粮食的生命线。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在不断挤压耕地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出现的土地撂荒、耕地空置现象,为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建议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模式。他说,在鼓励农民种好自己承包田基础上,可考虑在村级建立“抛荒田、季休田”托管公司,其主体可以是大户,村干部,也可以是能人领办的合作社等,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把土地正常经营起来,利益共享。“时间长了,会在一村或多村形成较大规模的农(牧)场,在‘托管’中把分散经营引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经营模式上来,示范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乡村空巢:撑起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保护伞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总数已经突破2.5亿。大量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把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形成了“乡村空巢”现象。 

李爱青代表说,在部分安徽农村,50%的户是“空巢”老人守家,种田的大都是“40后”、“50后”。这些人很多是从务工一线退下来,回到农村“守土守房看孩子”,成了“空巢户”。“我调研随访的两户,都是两位老人空守着两三个子女的空房子,谁家的孩子小,就住在谁家看房子、看孩子。”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约5800万留守儿童,4000万留守老人。对这些“空巢户”来说,种田成了“副业”,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对农业持续发展、农村老少代协调生存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