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那么,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技推广到位率仍处于“双低”的背景下,农业应用技术当仁不让的生产主体——基层农科院所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浙江省杭州市农科院给出了答案:通过科研与推广并举,科研人员得到了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肯定,获得了连续不断的科研项目;下属研究所自觉走上跨学科资源整合的道路,联合攻关,大项目接踵而至;领导层则不再担心科研人员无处可去无事可干无人可管,一心一意为科研人员创造发展环境,精心培育、完善内部激励和管理机制。
把杭州市农科院菌种站站长袁卫东称为名人,一点儿也不为过。他和他所在的团队通过推广桑枝条栽培黑木耳等技术,不仅使老百姓收入实现了快速增收,而且推动了菌菇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本人也因此受到时任杭州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王国平的亲自颁奖。
杭州是千古蚕桑之地,蚕桑业曾为天堂杭州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歌猛进,蚕桑产业不断被边缘化,为了产业突围,前些年,杭州市实施蚕桑西进战略。
但是,随着蚕桑西进成效的逐步体现,因桑枝条引起的生态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蚕桑作为杭州西部山区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再次面临劫难。特别是千岛湖地区,如何解决一年4万多吨的桑枝条出路问题,既关乎产业、农民增收,同时,更关乎杭州市的水源——千岛湖安全问题。
杭州市农科院提出推广桑枝条栽培黑木耳产业化,变废为宝。随即,袁卫东作为科技特派员前往淳安。
短短3年时间,桑枝条黑木耳产业在建德、临安、富阳等地迅速崛起,单淳安,2011年桑枝条黑木耳产值就达到了1.5亿元。
荣誉和项目接踵而至:袁卫东个人得到杭州市最高领导的亲自颁奖,桑枝条专用粉碎机获得了国家专利,杭州先后被列入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综合试验站、浙江省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菌种站获得上自国家下自省市的各类项目经费。
“科研成果通过自己的推广体现出产业价值,因此得到老百姓和各级政府的广泛认同,除了享受到不一般的成就感之外,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基层农业科研人员只有通过推广,才能获得更多的灵感,从而更有作为。”袁卫东有感而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袁卫东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和他的团队,面向地方农业产业,实施科研和推广两手抓两手硬,从而体现科研人员的自身价值,体现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根本地位,在杭州市农科院已非常普遍。
科研人员的价值在科研立项、推广的互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各研究所则通过资源整合,走跨学科联合发展的道路,推动了研究所的转型发展。杭鳢1号的研发、推广并最终成为杭州市水污染修复治理的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水产业是杭州市六大优势产业之一,乌鳢鱼因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欢迎,在杭州的水产业中举足轻重,然而,因乌鳢鱼的肉食性,养殖面源污染导致乌鳢鱼成为众矢之的,产业面临危机。要破解乌鳢产业的危机,必须培育出符合生态要求的新品种。
2007年,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专门立项,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把长江水系的乌鳢和珠江水系的斑鳢杂交,培育出新品种杭鳢1号。杭鳢1号的问世,因改变了乌鳢以食冰鲜鱼为主的传统食性,改吃配合饲料,养殖模式也随之得到优化,环保、品质、质量安全三大问题迎刃而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保障。
“杭鳢1号的成功选育体现了农业科技贡献率,对渔业增效、水环境改善、产业链延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作用,如果没有院里其他科研所的支持,不走品种培育和生态资源修复治理联合攻关的道路,这么大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谈到杭鳢1号,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所长冯晓宇深有体会。
市农科院信息中心主任潘贤春告诉记者:把水产业和生态修复治理结合在一起,并借此申请到大项目大课题,是跨学科整合资源的成功典型,而这样的整合,体现在杭州从都市农业走向生态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每一个环节,成为近年来市农科院的最大亮点。
科研人员在自豪中忙的不亦乐乎,各研究所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着自身的实力和形象,而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杭州市农科院整体形象的快速提升。
自2004年建院以来,杭州市农科院根据杭州产业情况建立了8个所2个中心;共发表省级以上论文488篇,其中一级刊物13篇,SCI7篇,品种认(审)定18个,申请专利16个;农技推广直接效益2.39亿元,辐射带动农民增收8.65亿元;2011年,科研项目经费达到1398.162万元,比建院时增加了1156万元。
更重要的是,随着科研人员地位的提升,自信心的增强,在继续面向产业需求和农民增收的同时,开始走上了科技引领产业的道路。据了解,盆栽蔬菜、新开垦山地的改造利用、淳安花猪的土种土养等新兴产业研究已开始走出农科院,走向杭州大地。
杭州市农科院院长朱时建认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技术推广,既缩短了科技成果推广周期,又在实践中获得了新研究领域的灵感,这样的互推互进,最终推动了杭州市农科院的转型升级。
为什么在2006年前袁卫东等科技人员还处于白天卖水产晚上开出租的不务正业状态,而之后则在忙碌和充实中享受着自身价值的进一步体现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为什么水产所自觉走上跨学科联合道路?为什么当国内一些基层农科院所的科研人员还在为生存奔波为争取项目费尽周折的时候,杭州市农科院已自觉、自信地走上了科技引领产业的的道路?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调查,并获得答案:全额事业单位解除了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等后顾之忧问题,一套完善的科研与推广体系、考核制度,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和能动性。
2004年,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杭州市把水产所、农科所等四个所合并,成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并明确开门建院、科研与推广并举的办院方针。
“对于科研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科研人员具备源动力,但要科技人员去搞推广,必须由政府出面,去推动理念的转变,因此,首先要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说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来龙去脉,杭州市农科院首任院长、现为杭州市农业局局长的程春建回忆起当时的决策,如数家珍。
科技示范基地被誉为杭州市农科院科研与推广体系的桥头堡,从选点到建成并最终形成辐射,凝聚了农科院、地方政府、技术人员、大户的集体智慧和心血,农科院相关领导告诉记者:有了这些桥头堡,新技术、新品种有了土壤,技术人员有了落脚点,更重要的是,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区域内的农民增收,主动找上门来的越来越多,遍布杭州地区的科技示范基地也因此扩大到60多个。
但是,杭州市农科院毕竟不是专门的技术推广机构,为了提高科研与产业的紧密度,加大推广的针对性,积极开展院、县(市)合作,甚至为推广一项重大技术成立专门的推广协作组。亲任杭鳢1号推广协作组组长的朱时建告诉记者:从上门服务,到通过科技示范基地提供服务,加上院、县(市)合作和推广协作组,推广体系更加完善了。
科研人员生活有保障,通过推广体系有事可干,那么,如何保持科研人员的科研与推广自觉性和积极性?杭州市农科院有一套创新的激励机制。
记者从杭州市农科院一系列管理办法中看到,除对项目申报、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还特别强调考核、奖励与处罚。实行考核量化,业务岗位得分根据科技人员所承担的科研、推广(包括培训)等得分的总和计算,对于担任“科技特派员”的人员额外给予全院科技人员平均得分的1/3加分;在奖励方面更是向科研人员倾斜,并打破部门界线,实行跨部门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则采取严格的末位惩罚、淘汰制度。
在这些机制的激励下,科研人员的科研与推广积极性持续高涨,而主动无偿的科技服务,造就了杭州市农科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多次前往市农科院考察的杭州市副市长何关新,对科研与推广并举的做法深表肯定,他认为:杭州农业产业除了完成保供给的任务,更应该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创导者实践者,多年的实践证明,为基层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环境,为“科研与推广并举”搭建更好的舞台,是事半功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