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访问量: 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三农要闻 农村经济 农村政治 农村文化 发展实验 实验基地 域外经验 农村发展数据库 农耕文化博物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三农要闻 >> 正文
 
    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
2015年01月29日 | 作者:待查 | 来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收集整 | 【打印】【关闭

 

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

 

 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

——世行:珠三角已取代东京成为全球最大城市化区域

 

  ▲城市一旦建成,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模式就锁定下来后代难以更改。搞好城市形态、密度和行政协调,对于推动消除极度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至关重要。

  ◆中国特大城市人口控制:“不让进没人养老,让进没地养人”

  ●利用卫星图像和地理空间地图编制的世界银行新数据帮助更好地了解东亚地区的加速城市化。

  ●在东亚物质与社会转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际,新分析提供重要数据。

  ●世界银行报告提供研究蓝图,帮助政府和城市规划者确保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助减少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

  主要研究结果:

  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东亚地区有近2亿人迁入城市,相当于世界第六大国的人口。

  东亚大部分人口仍是非城市人口,这意味着该地区未来有可能会面临几十年的城市化。

  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已超过东京成为面积和人口方面的世界最大都市区,常住人口超过阿根廷、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等国。

  中国政府实施的城镇化在东亚占主导,东亚地区869个城市有600个在中国,其面积超过东亚城市土地总面积的2/3。

  东亚城市地区包括人口超过1000万的8个超大城市、123个人口1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大城市和738个人口1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小城市。

  报告在城市化与收入增长两者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显示整个东亚地区人均经济产出随着城市常住人口比例的上升而增加。

  城市面积扩大往往跨越行政或政治边界如市际边界,造成政府管理和财政收入来源的碎片化。

  各国城市扩张的速度不同。以农村为主的国家空间扩张速度最快,如老挝达到7.3%,柬埔寨达到4.3%,而工业化国家日本增速最慢,尽管其城市土地面积仅次于中国位居第二。

展望未来

  搞好城市化,对于确保有助于实现世行终结极度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的两大目标至关重要。

  东亚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非城市地区,快速城市化可能会持续数十年,因此要求采取主动政策为城市新居民提供土地、住房和服务。

  报告强调国家和城市政策制定者在以经济上高效、可持续和包容的方式推进城市化使贫困人口受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需要将城市扩张与提供就业、经适房和购物、公共交通和卫生教育服务相配套,保障弱势社区机会均等。

  环境影响和风险是一个主要担忧。报告指出,城市扩张导致化石燃料消费增加,加剧气候变化,同时缺乏规划可能造成贫困移民定居在易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

  碎片化要求实行新型都市治理模式,而战略可包括权威整合。在其他情况下,可能需要加强当地城市政府职能减少中央政府干预作为一种权衡取舍。要想解决管理碎片化问题,就要应对在优先重点不同的各个参与方中建立多辖区联盟的后勤和政治复杂性。

  为了鼓励对城市化课题的深入研究,世界银行宣布基于新的东亚城市化报告开展大赛,对获得数据可视化优胜奖者提供1500美元奖金,对于提交深入分析论文建议的胜出者,则邀请他们到世界银行总部介绍研究成果。

  世界银行今日在首次发布的《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报告中指出,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取代东京成为全球最大城市化区域。快速城市化正在改变东亚地区的面貌。

  世界银行今日在首次发布的《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报告中指出,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取代东京成为全球最大城市化区域;同时在2000-2010年的十年间,在东亚有2亿新增人口迁徙到城市区域,不过东亚城市化区域仅占总量的1%,因而东亚的大规模城市化道路才刚刚开始。

  世界银行主管亚太区的副行长阿克塞尔·冯·托森伯格和世界银行亚太区副局长阿巴斯·杰哈将在新加坡通过视频会发布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新建数据平台。

中国占东亚城市化土地三分之二

  苦于各国计算方式和标准不同,虽然城市化议题日益重要,但各国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化的速度、规模和形式的了解甚少。此次,世界银行在其发行的东亚城市化报告《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中,根据采用卫星图像及其他信息制作的最新数据,首次以统一的方式对整个东亚城市地区及其人口进行比较,提供对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东亚地区城市扩张的主要趋势的分析。

  根据分析发现,十年间,东亚区域的城市化土地已经达到了134800平方千米的总量,其中中国的城市化土地量占东亚城市化土地总量的三分之二,并占整个区域城市化增长率的80%。日本在东亚区域的城市化土地总量排名第二。

  城市化年扩张率最高的国家是老挝,其年扩张量达到7.3%,中国在此方面是3.1%。

  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为3%,在2010年一年的东亚城市人口增加至7亿7千8百万人口,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群。如果与欧洲做横向比较的话,欧洲花了50年时间来达到这种程度的城市化。

  在东亚此区域内,有869个城市区域拥有超过10万人口,在其中的600各城市区域位于中国。该报告还找到了城市化和收入增长之间的直接联系,展现了经济增长和该区域城市化扩展之间的相关性。

珠三角成为全球最大城市化区域

  在东亚区域,有8个特大城市(megacity),其人口量级在1000万人,这其中包括珠三角地区,上海,北京,东京,大阪,雅加达,首尔和马尼拉。从人口和城市化规模两方面计算,中国的珠三角均已超过东京。而东京是此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区。

  珠三角区域,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其城市化面积是雅加达城市化面积的四倍,马尼拉城市化面积的五倍;同时,在2010年时珠三角地区有4200万常住人口,这一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国家的人口总量,譬如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马来西亚等等。

  不过尽管在该区域内实现了如此高速增长,数据显示东亚仅1%的区域被城市化了,其中36%的人口为城市人口,这意味着东亚区域的城市化道路才刚刚开始。

 

(冯迪凡 《第一财经日报》2015-01-26)

 

世行首次推出可比数据:助确保城市增长造福贫困人口

  2015年1月26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期间东亚地区有近2亿人迁入城市,相当于世界第六大国的人口数。

  世行首次推出的可比数据可用于对东亚各城市地区及其人口进行比较,旨在帮助政府和地方领导人更好地了解城市增长的形态与规模,做好城市化工作,为全民创造机会。

  世界银行主管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副行长阿克塞尔冯 托森伯格说:“快速城市化是东亚面临的挑战,但我们如果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好。我们发布这些数据是为了让城市领导人能够更好地纵览大局和采取措施,确保城市增长有益于越来越多迁入城市的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

  报告以《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为题,通过分析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东亚地区的城市面积年平均扩大2.4%,2010年城市土地面积达到13.48万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年平均增长 3.0%,2010年增加到7.78亿人,使东亚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其他资料显示,在欧洲,相同数目的人口实现城市化用了50多年时间。

  报告发现在城市化与收入增长之间有着直接联系,说明了整个地区的人均经济产出如何随着城市常住人口比例的上升而增加。

  报告指出,东亚地区有869个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包括8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中国的珠三角、上海和北京;日本的东京和大阪;雅加达、首尔和马尼拉。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已超过东京成为在面积和人口两方面的世界最大都市区。

  与此同时,较小的城市地区增长也很快。事实上,572个人口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最小城市以及106个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中等城市的总面积超过8个超大城市。

  城市扩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市平均密度也在不断增大,如果管理得当会有利于环境,也可以为人民带来更高效的服务提供。不过,由于都市碎片化,有近350个城市溢出当地的行政边界,这种城市增长也构成严峻的挑战。在有些情况下,多个城市融入一个单一主体,同时继续被分别管理。

  随着城市化改变东亚的面貌,政府和地方领导人试图去了解和作出回应,但却受制于缺少国际可比数据,因为各国采用的城市和人口定义不同。

  新数据集的开发就是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卫星图像和模拟人口分布的方法,绘制出所有人类定居点的地图,以求达成对城市化趋势的共识。这种方式能够系统地确定城市化发生的地点、速度以及人口增长与城市土地面积扩张的关系。

  世界银行集团社会、城市、农村和灾害风险管理全球发展实践局局长蒙托利欧穆诺兹说:“城市一旦建成,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模式就锁定下来后代难以更改。提高数据质量以利了解城市扩张趋势是很重要的,这样政策制定者才能做出更好的知情决策,帮助社区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服务、就业和住房。”

  尽管城市规模快速增长,但数据显示在东亚总面积中城市地区占比不足百分之一,总人口中城市人口仅占36%,这说明东亚地区的城市扩张才刚刚开始。虽然东亚地区的城市化主要由市场推动,但国家和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在推动可持续和包容的城市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 为未来的空间扩张做好准备,通过促进土地获取,提高城市扩张的效率,利用指导性土地开发、土地入股和调剂、土地共享和开发权转让等机制。

  2. 确保经济高效的城市化,通过国家城市化战略建立城市的完整体系,支持在大、中、小各类城市进行公共投资,促进经济活动多元化。

  3. 增强城市化的包容性,通过规划空间增长,缩小经济机会上的差距,减少新移民的脆弱性。

  4. 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化,通过保证高密度城市的妥善选址、规划与协调,形成适宜步行的宜居环境。

  5. 克服都市碎片化,通过当地政府部门及其他机制协调好跨市的城市服务。

  世行社会、城市、农村和灾害风险管理全球发展实践局副局长阿巴斯 杰哈说:“搞好城市形态、密度和行政协调,对于推动消除极度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至关重要。”

 

(王红茹 《中国经济周刊》2015-01-26)